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
崤函古道是古代对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自古迄今,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洛阳)”的锁钥,也是中原通往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崤函古道前后延续达3000年之久,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交流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石壕古道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两条较深的车辙印迹而得名。古道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30米,车辙印迹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最深刻达0.41米,最浅处仅有数厘米。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一车道、二车道、三车道。两车辙印迹辙心相距1.15米。
崤函古道(石壕古道遗迹)虽历经沧桑,但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现存状况与结构均与始建面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发展演变脉络明晰,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清楚,周边环境基本保存了原生状态,没有受到大的人为破坏,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经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察,称其是“历史性信息的宝贵记载”,是我国丝绸之路的一处“实物标本”,也是丝绸之路上真实、完整、原始、海内外少有的一处“路的遗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保护和研究价值”。
2006年8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通过了丝绸之路概念文件。2009年成立了丝绸之路系列世界遗产申报政府间协调委员会,这是一个督导委员会,由参与丝绸之路廊道申报的所有缔约国代表组成。
2014年6月22日,一个被载入三门峡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从遥远的卡塔尔首都多哈传来喜讯:正在当地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陕州区石壕古道遗迹申请世界遗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