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陕州 > 陕州党史 > 正文

献身西藏的好干部--张同昌

发布日期:2017-10-19 08:54     字体:

张同昌,陕县西李村乡原上村人。1947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县六区农协常委,五区秘书、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书记,陕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局长,团县委书记,副县长等职。19596月,由组织选派进西藏工作,先后任山南地区加查县副县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兼安绕区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19668月,年仅38岁的张同昌在援藏工作期间以身殉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1928816,张同昌出生于陕县西李村乡原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他在李村高小学习期间,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同学们一起演唱抗日歌曲,还带领同学到附近的柳沟、陡沟、原上、王彦等村,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41年,他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失学在家劳动。1944年,日军入侵陕县,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血气方刚的张同昌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发誓要抗击日寇、报效祖国。这年冬季,八路军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先后解放了李村、观音堂、宫前地区,并在3个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张同昌积极参加农会,勇敢地投入到发动群众、回赎土地、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之中。19478月,陈谢大军挺进豫西,首次解放了陕县。不久,解放军主力部队奉命南下,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趁机反扑,县委、县政府转移到县东山区与敌人打游击,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就在这个时候,张同昌毅然参加革命工作,由组织分配在六区(李村)任农协常委,主要任务是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建立农会、巩固政权、支援前线。当时战事频繁,区政府流动不定,经常在乡下打游击。在这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张同昌分管财粮工作,及时保证了部队和区政府的粮秣供给。19483月,县东解放区逐渐扩大,并且向西推进,张同昌由六区调任五区(张茅)秘书。次年5月,提升为副区长。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剿匪和巩固人民政权,张茅区是土匪活动猖獗的重点地区之一。张同昌带领全区武装干部,不分昼夜抓残匪、挖潜匪、开展政治攻势,促使土匪坦白登记,收缴散存的枪支、弹药。在不长的时间里,全区土匪基本肃清,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张茅区人民同全县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1年,张同昌主持张茅区工作,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和其他政治运动交织在一起,工作任务紧张而繁重。张同昌不分昼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群众促膝谈心,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运动顺利进展,没有出现偏差。尤其是镇反运动,稍不慎重,就会出现错杀、错判现象。为了准确无误掌握每个反革命分子的结案材料,张同昌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一天晚上,张茅邻近有几个村庄发生反革命暴乱。县委指示,张茅区干部做好临战准备。张同昌立即带领区干部分组巡逻,严格控制各个路口、要道,配合上级平息了这场反革命暴乱。对于群众中出现的生产、生活问题,张同昌总是想方设法解决,不推诿、不拖拉,因此,群众称他是“爱民父母官”。

19535月,张同昌调至陕县县委工作,先后任县委秘书、县委办公室主任。他刚到任不久,陕县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刮起了退社风。张同昌听说后,立即赶到芦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深入群众,实行“三同”,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弄清楚闹退社的只是几户富裕中农,就帮助他们算经济帐,向他们讲解党的农业合作化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使闹退社的人把牵走的牲口又送回了社里。张同昌一直在这个农业合作社蹲点,后来,芦村社成为全县、全专区的模范社,社长贺成顺成为河南省的农业劳动模范,芦村社的成功经验也促进了全县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195612月,在陕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张同昌被选为副县长,他分工主抓棉花生产。陕县是个老棉区,但多年来棉花生产徘徊不前,产量上不去。张同昌一上任,就想使棉花生产变个样,他深入重点棉区大营乡,并兼任大营乡党委书记,把身心全扑在棉花生产上。1956年,大营农业社的84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44.2公斤,1958年,产量成倍增长,亩产皮棉达到了87公斤,成为全省之冠。大营的棉花生产出了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彭德怀、秘书长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全国许多省、区的负责人和植棉专家前来参观。张同昌和社长陈启生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棉花生产表彰大会,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19593月,西藏叛乱事件平息后,急需从内地抽调干部进藏工作,开展民主改革,建立人民政权,清除农奴制的影响。6月,接到上级选调进藏干部的指示后,陕县县委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年富力强的干部自愿报名到西藏工作,张同昌第一个报了名。经过上级党组织的严格考核,张同昌和爱人王木花被批准一同进藏。但是,考虑到张同昌家庭有一个年迈老母亲的实际情况,组织没有马上决定,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张同昌夫妇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立即返乡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安排家庭的生活,做好动身的准备。

张同昌的家庭在贫困山区,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年迈的老母亲听说儿子要到最边远的西藏去,当即落下泪来,她哽咽着说:“我不是不通情达理,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我忘不了,我是怕再见不到你……”同昌拉着母亲的手深情地说:“家里的情况和困难我知道,我也实在放心不下,但是,共产党把咱穷人救出了火坑,西藏的百万农奴还在火坑里受苦受难,咱能眼看着不管吗?”老人听了儿子的话说:“去吧,娘支持你们。不要担心我和孩子,要一心把党交给你们的任务干好,把西藏建设好,让那里的人民也过上好日子,妈就放心啦!”母亲一席话,使张同昌夫妇浑身涌进了暖流,增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9596月,张同昌和王木花一道,告别了故土,带着建设好西藏、让那里的人民也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踏上了进藏征途。张同昌和其他进藏干部先乘火车到达青海,然后再转乘卡车沿青藏公路向西藏进发。当时,青藏公路刚刚建成,道路坎坷,汽车颠簸,加之路途遥远,高寒缺氧,又有残余的叛匪不断骚扰,路途艰险、困难重重。对于长途颠簸和残匪的袭击,张同昌他们紧咬牙关,沉着应战,打一阵、走一段。当汽车进抵五道梁,翻越唐古拉山时,由于高山缺氧,他们一个个头昏脑胀、晕眩、呕吐,心好象都要往外跳。高山反应严重的同志面色苍白,不省人事。张同昌忍受着头晕目眩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立即前去抢救,他协助医生反复几次刚把一个同志抢救脱险,后面又有几个同志倒下了。张同昌又急忙跑过去抢救。他支撑着、坚持着,忽然觉得天旋地转,便失去了知觉,一头栽倒在路旁。经医生抢救,他刚刚恢复知觉、能动弹了,就又奋不顾身地参加到抢救别人的行列中。同行的干部看到他往返奔忙,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都劝他要注意身体,张同昌却坚强地说:“我年轻,能顶得住,你们不要担心!”就这样,他们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峻岭,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胜利地到达了拉萨。

当时的西藏,平叛胜利时间不长,基层政权不巩固,社会秩序不安定,工作量很大。加之内地干部刚刚进藏,水土不服,风俗不同,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习惯差异更大,要想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张同昌在拉萨作了短暂的休息,立即奔赴工作岗位——西藏山南地区的加查县,任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为了便于和藏民交流沟通,他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学会了骑马和藏文、藏语。他经常深入到藏民的帐篷和家庭,同藏民一起劳动,促膝谈心,与藏民同吃糌粑,同喝酥油茶,甚至学着吃生肉。他热爱藏族人民,体贴他们的苦难,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情换情、心换心,很快赢得了藏民的信任和爱戴。不久,张同昌被任命为加查县副县长兼安绕区区委书记。张同昌在这个岗位上,与藏民一起顺利进行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组织合作社等一系列民主改革运动,使世世代代饱受苦难的农奴真正翻了身,当家作主,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获得解放的藏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踊跃参加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拥军支前和农牧业生产,为西藏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1962年,印度扩张势力侵犯中国边境地区,中国开展了自卫反击战。随着反击战的进展,西藏城乡的工作重心也由平时转向战时。因为交通不便,军火供应和物资运输全靠地方民工运送。加查县奉命组织近2000人、3000多头牦牛和骡马的运输大队随军行动,保证支前的需要。张同昌接受任务后,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他根据战时需要和上级要求,组建了担架队、运输队和支前突击队,分别担负运送伤员、弹药、粮食、医药用品的任务。张同昌不仅善于组织,而且善于做思想工作。每到一地,他都利用休息时间,亲自做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给藏民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号召大家吃大苦,耐大劳,为祖国争光,使这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的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斗志,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随军支前任务。在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结束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加查县被评为全区支前先进集体,张同昌也受到表彰和嘉奖,并在山南地区作了先进事迹巡回报告。

1965年,张同昌被任命为加查县县委副书记,不久,又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当时西藏的农牧民经过民主改革,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的贫困和交通落后,仍然使他们生活、生产非常艰难。张同昌下乡最多的地方,是最贫困的牧民区,他和藏民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一起拉家常,他协调当地驻军,帮助藏民治理河道、植树造林,改变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

从拉萨到加查,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群山,雅鲁藏布江冲出了一条河沟,两岸尽是悬崖峭壁,交通十分不便。他亲自带领人员勘测、设计,组织民工和当地驻军开始了修建公路的大会战。在修路的日日夜夜,张同昌亲自组织指挥,亲自参加劳动,亲自进行安全检查,从没有离开过工地,眼熬红了,手磨破了。在他的带领下,150多公里的山地公路终于在加查县建成了,彻底改变了加查地区世世代代没有公路的历史,架起了藏族人民幸福的金桥。

196683,山南地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并要求立即传达贯彻到群众中,务必达到家喻户晓。张同昌向县委其它领导同志具体部署了工作后,把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留给自己。8月的西藏,正值汛期,雅鲁藏布江洪流滚滚,水急浪高。他和另外一个同志,撑着牛皮筏,准备横渡过雅鲁藏布江,向江北藏民和驻军某部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不料筏到江心,几个高大的浪头接连打来,筏被打翻,张同昌被波涛汹涌的洪水吞没,再也没有露出水面……

张同昌以身殉职的消息传遍了雅鲁藏布江两岸,传遍了藏民的帐篷和村落,整个加查县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藏民们纷纷赶来,痛哭着,呼喊着,要求参加追悼会,为敬爱的张书记送行……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委在地区人民礼堂为张同昌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地委领导悲痛地说:“张同昌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张同昌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无论搞什么工作,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勇于开拓进取,很快打开局面,很快见到成效。”这是和张同昌一同进藏、一起工作的老同志对张同昌的评价。时任加查县县长多吉才让(后任国家民政部部长)是张同昌在西藏工作的亲密战友和同志,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几十年后,他仍念念不忘张同昌在西藏工作的日日夜夜,深情地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艰苦朴素,联系群众是张同昌同志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他很受藏民的爱戴,藏民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找他说。这是他组织观念强,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张同昌以身殉职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灵柩被安葬在西藏人民烈士陵园。

张同昌在西藏工作7年多,一直担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工作,然而,在他牺牲时,一无积蓄,二无财产。他的爱人王木花1972年返回陕县时,带回来的只有自己常用的铺盖和穿过的衣服,还有张同昌在西藏工作的几张黑白照片。张同昌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西藏,用生命铸造了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民族昌盛的丰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