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迈轮,又名蔡恒俊、高夏,1915年出生于陕县(今陕州区)大营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先后3次担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也是第一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
1935年,蔡迈轮就读于北平大学,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组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返回家乡,与杨静峰、宁兆义等联络进步学生,建立抗日救援会,在大营村开办“新文字识字班”,将陕县二区完小迁至张汴岳庙,创办岳庙小学,任校长,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3月,经中共灵宝县委书记张俊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张汴岳庙小学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他积极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出壁报,画漫画,组织文艺表演,开展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张汴、曲村、刘寺、窑底、庙后等村创办民众夜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年9月,中共豫西特委批准建立中共陕县县委,蔡迈轮任县委书记。蔡迈轮的行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反对,国民党地方当局以“资格不合”为由免去蔡迈轮校长职务。他被迫离开岳庙学校,回到大营村,仍继续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同年12月,中共陕灵地委成立后,蔡迈轮又历任地委宣传部长、地委书记。1939年3月,因身份暴露,党组织将其调离陕县,历任宜阳县地下党宣传委员、中共新安县县委书记。1941年6月,他奉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4年11月,蔡迈轮随南下豫西的八路军部队从延安回河南,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李村区王彦村成立,蔡迈轮第二次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当时对外称副县长,县委书记身份不公开)。在王彦事变中,蔡迈轮率部分人员冲出叛匪的包围,保存了革命实力。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向豫西解放区进犯,他奉命和县委机关撤到黄河以北的济源县休整。
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他随陈赓兵团从茅津渡河进入陕县,建立陕县民主政府,第三次任中共陕县县委书记。当年10月,人民解放军撤离豫西,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陕县,地方土霸势力也乘机反扑。蔡迈轮带领县大队、区干队,在李村、宫前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后又撤往设立在垣曲县的陕县后方留守处休整。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他率陕县党政军干部和县大队等人民武装返回陕县,参加了解放陕县的战斗。1949年3月,调任中共陕州地委宣传部长。下半年,他在陕洛重点区剿匪指挥部主抓政治攻势宣传,负责编辑出版《剿匪导报》。1950年2 月,调中共郑州市委工作,先后任市委常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和党校校长等职。在“三反”“五反”、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肃反、改造知识分子、工业建设等工作中,兢兢业业,作出积极贡献。土地改革前夕,蔡迈轮写信给大营村农会,动员其家庭献出金砖12块,金条32根,银元元宝59公斤。
1954年,蔡迈轮调任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他深入调查研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解决了黄河两岸群众争黄河滩地事件,拟订了《黄河滩地处理办法》,由省政府颁布施行。1956年,蔡迈轮调任省人委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他发动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把机关附近荒芜脏乱的地方修建成环境优美,有山有水的紫荆山公园。1959年,为了方便省直机关千余人的生活,他建议把大食堂分为几个小食堂。为此,他被戴上“右倾”的帽子。1961年,他受省委委派到豫西检查工作,发现新安县搞“反瞒产风”,在群众中挤粮。他深入社队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发现群众普遍缺粮,而不是瞒产。他不顾政治风险,如实向省委报告,制止了该县“反瞒产风”,为群众发放了救济粮款。
1967年,蔡迈轮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1968年,被下放到湘、粤、桂边境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2年5月被安排到广东人民出版社任副主任。
1973年秋,蔡迈轮被调回河南省任省民政厅副厅长,后任厅长、党组书记。1975年,河南省32个县、1200万人受灾,200万亩土地被淹。蔡迈轮深入灾区,调查研究,向省委、省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灾情,并发动灾区人民抗灾自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人民终于战胜了特大灾害,渡过了难关。1980年,豫西某地区受灾,地区报告灾情说得非常严重。蔡迈轮经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向中央作了汇报。1982年,蔡迈轮身患癌症,但仍坚持工作,随同省灾情汇报团赴中央汇报工作。1983年4月3日,蔡迈轮在郑州逝世,享年68岁。
他一生著述丰富,写有《黎明前的日记》《行军日记》《剿匪反霸斗争记实》《自传》等共30余万字珍贵资料。 (薛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