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陕州区根据各乡镇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壮大“果、牧、菜、烟、菌、林”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区种植果树34万亩,果品总产6亿公斤,产值2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11万亩,总产4.1亿公斤,产值4亿元。食用菌总规模5050万袋,总产5100万公斤,产值2.8个亿。新建设施示范园区5个,新增设施基地面积1200亩。
陕州区紧紧围绕“稳粮食、抓特色、促增收”工作思路,以农作物新品种、实用技术推广为抓手,聚力特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激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干群一心谋发展,逐渐形成了“区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产品、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项目”格局,各项特色产业强劲发展,全力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
多措并举,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为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陕州区出台一系列政策,从种苗提供、产业定位、资金奖补等方面进行鼓励引导。林果、蔬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1亩及以上,当年收入3000元以下,每户扶持300元;当年收入3000元(含3000元)以上,每户扶持400元。食用菌种植规模1000袋及以上,当年收入3000元以下,每户扶持300元;当年收入3000元(含3000元)以上,每户扶持400元。
示范引领,助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陕州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加大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该区充分发挥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龙头”作用,优化果品结构,突出发展优质苹果。目前,在各乡镇优质果品种植区推广复制“二仙坡”模式20万亩。
强化服务,提高特色农业管理水平。陕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沉下去”,与群众拉家常、谋发展,从项目发展、健康教育、到户增收、政策落实等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信群、网站等媒介推广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
旅游带动,助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陕州区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张汴乡曲村投资3000余万元,整修地坑院108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里建设民宿宾馆、农家乐19家,并辐射带动休闲采摘、土特产品销售、手工制作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品牌叫响,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
二仙坡苹果、清泉沟小米、陕州红啤梨……一个个特色农产品,正成为陕州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优质果品基地、畜禽养殖示范区、蔬菜种植示范园……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园区,正引领着陕州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全区目前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16个,绿色农资2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
近年来,陕州区通过建龙头、创品牌,农业特色产业逐渐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一批批农业示范基地、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等为重点,以张茅、西张村、菜园、张汴、大营、张湾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果品基地22个,叫响了“二仙坡苹果”“陕州红啤梨”等品牌。
以西张村、西李村、观音堂、店子、宫前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畜牧养殖基地31个。
以三门峡天地网公司、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重点,以观音堂、西李村、宫前、店子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3个,叫响了“豫西丹参”“一生有艾”等品牌。
以西李村、张茅、观音堂等乡镇为中心,发展“双低”油菜,打造木本油料基地18个。
以陕州地坑院景区为龙头,以张汴、大营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旅游休闲基地35个,沿国道、省道建成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26个。
……
截至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示范家庭农场8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1家。新培育龙头企业2个(龙陕山果贡天下、玉露香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达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条件。2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三门峡二仙坡果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门峡程宇果蔬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监测。
河南金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通过河南省“三品一标”示范基地验收;“陕塬红”苹果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和2021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称号;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的“二仙坡苹果”荣获上海国际现代农业品牌展览会金奖。
随着农产品品牌打响,陕州区的特色农业正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
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度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乡村振兴才有活力。
近年来,张湾乡张赵村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市场调研和示范种植后,积极引导村民引进种植红啤梨、砀山酥梨等优质梨品种。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广无公害梨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打造城市果盘子,种植出来的红啤梨、砀山酥梨等,既保留了梨原有的爽脆口感,又形成了汁多皮靓的特色品质。
同时,村民们通过上门收购、商超配送等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的模式,使梨卖出了好价钱,鼓起了果农的腰包,梨产业已成为该乡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
选准产业、做实产业,不愁富不了。这是陕州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实惠,群众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辣椒种植一直是西李村乡的重点产业,今年的种植面积大约有1.2万亩,产值约4800万元,小辣椒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产业是脱贫的核心,只有抓住了产业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才能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西李村乡党委书记王跃泽说。目前,西李村乡已发展花椒3万余亩,蔬菜大棚738个,中药材丹参、白芍、白及等8500余亩,红薯1.1万余亩,辣椒1.2万余亩,油料作物5000余亩,烟叶3000余亩。在产业发展上,该乡着力打造5万亩花椒种植基地、1万亩辣椒种植基地、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万亩红薯种植基地和1000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建成“五大基地”。
该乡围绕“五大基地”,探索“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坚持长抓花椒和中药材种植,短抓辣椒、红薯、大棚蔬菜、油料作物种植,持续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
张茅乡的华晶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清泉沟小米,并将该产品进行包装,然后推向市场,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该合作社近年引进了豫谷18号、晋谷系列等新品种,清泉沟贡米亩产400斤左右,在市场上销售价为每公斤20元,每亩可收入4000元,总收入达120万元。贡米上市后供不应求,远销郑州、西安、武汉、运城、洛阳等地,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喜爱。
这样的产业大乡还有不少,大营镇的葡萄产业,菜园乡的果品产业,宫前的烟叶产业……
按照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陕州区继续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主题,加大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全面整合资源,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巩固壮大优势产业,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加快打造黄河金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和示范区。
产业强,乡村美,群众富。奔着这个目标,陕州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书写着新时代的动人篇章。(记者:吕婷 通讯员:区农业农村局刘育红)
编 辑:单 蕾 审 核: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