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也叫面花、礼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在商洛民间流传很广的面塑艺术。陕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技艺传承人任菊梅凭着一双巧手,在当地经营着一家花馍店,她能用白面做出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各种形状的花馍,好看又好吃,很受市场欢迎。
“今年龙年,我们这一款花馍叫发财龙,花馍肚子里面装有元宝。”1月16日,在陕州区大营镇温塘村任菊梅的花馍店,只见她拿着面团各种擀、切、揉、捏、揪、挑、压、搓、拔、按,不一会儿,一块面团经过这些工序等细节处理,一个漂亮的福袋形状的花馍就做好了。
“这些馍造型不一、大小不同,代表的寓意也不一样,这是福袋花馍,它也叫福袋子、钱袋子,象征代代有福。”任菊梅边做边介绍着。金元宝、小金鱼、龙、寿桃……各种造型的花馍栩栩如生、精致奇巧,宛如一件件绝妙的艺术品,不管什么造型的花馍,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任菊梅自幼在家勤快爱劳动,受家庭传统文化熏陶,十分喜欢传统花馍等一些民间技艺,退休在家也不闲着,就开始跟专业师傅学习制作花馍,几年来全身心投入于花馍技艺的制作。
据任菊梅告诉记者,花馍制作工序多、费时间,为了按时给顾客出馍,最忙的时候,她和丈夫每天凌晨4点多就开始忙活了,他们先把面粉和水按比例和好,接着倒进和面机,待面团和好发酵到位,再根据顾客预订的单子,制作各种造型的花馍。而有的造型复杂,做一副馍就需要两三天,好在如今有了机器,和面、揉面都交给机器,这就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
任菊梅表示,接下来将要再进一步深造自己,制作出更独特的“艺术品”,吸引更多的人能了解并熟知传统文化和面塑技艺,为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记者:李飞 段磊 陈鑫 介艺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