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教学改革> 正文

我的课改之路(五十七)

发布日期:2022-08-18 18:04     字体: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陕州区各学校纷纷加入课改的行列,我们第五小学在教体局和中心校的引领下也不甘示弱强力推进新课改,探索出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新模式——“温雅5+2”。我十分有幸成为了这次课改实验教师中的一员,与其他教师一起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积极向前,大胆开拓,勇于尝试。一路走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我一直坚持着,努力着,因为我知道“没有播种,何来收获?”

课改路上的困惑

课改伊始,我豪情万丈,干劲冲天。以前看上去不可动摇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都注入了新的诠释:“转变观念”“导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自学、对学、展学”……如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学生的桌子并到一起,分好小组,期待着课堂上学生的激情飞扬、活力四射。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带着新的理论,我在课堂上追新求异,按照“温雅5+2”教学模式自学——合学——展学——探学——疏学五环节的步骤进行。开始同学们还能坚持下来把任务做完,展示的时候大家又出现问题了,不是争先恐后,而是你推我让,都不愿意展现自我。我只能采取点名的方法叫他们上台展示,到后来学生对于预习的任务也出现了倦怠,不愿意自己静下心来完成,一味的抄袭或者是等、靠别人给正确答案。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表面一片繁荣。我困惑了:课改要怎样改?改什么?根源在哪里?

课改路上的探索

在我徘徊、苦恼时,中心校每月一次的大教研和学校每周一次的教研组进行课改研讨、导学案的复备、课堂流程指导、学法指点、小组建设……等活动,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于是我重新学习新课改理念,研读我校新课堂模式的每一个流程、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每一个任务驱动的落实,终于,我的思维逐渐开阔了,对新课改的理解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此后,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便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所提的要求有梯度,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步再增加要求。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及时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自己去感悟文本;自己去参与操作;自己去解决问题。我不再是拿着剪刀把天真可爱的学生当作树木修剪成相同样子的“园丁”,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的良师益友,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疑难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得以解决,而且不留死角。这样一来,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也就真正实现了高效。

课改路上的进步

行动有了目标作指引,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我跨过了传统课堂与新课改课堂之间灌输式与开放式、以教定学与自主合作之间的阻隔;跨越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由与束缚、主动与被动之间的一堵墙,我看到了课改带给我的明朗的天空,本学期,我执教中心校新课改示范引领课1节,陕州区七校联盟新课改示范课1节,中心校语文大教研观摩展示课1节,课堂上,我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小组合作的实效,受到听课领导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一节节展示课的引领,一次次观摩课的磨练,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我所教的38名学生都能及时完成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都很积极主动发言,主持人课堂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学生更加团结一心,组与组之间更具竞争力。班级涌现出了一个个像沈璞莘,李浩冉,李妍雅等优秀展示者,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质疑挑战者,像张青怡,杨烨丹,贺玉辉等。课堂上学生没有打瞌睡、玩小动作的坏习惯了;学生的普通话、粉笔字等基本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常常被他们那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所吸引,被他们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我和孩子们感受着课改的快乐,沐浴着课改的阳光,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能是灌输,只有让学生独自品味、放飞想象、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我们的教学才能敬精彩纷呈,学生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一年的风雨兼程,一年的春华秋实。新课改路上,课堂的变化、学生的进步让我喜悦,但存在问题也多多:热闹的课堂还需要更精细的规划,轰轰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待科学的指导,学习小组评价方法还需经常更新等,我将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寻找更好的解决策略,让新课改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供稿:大营中心校 刘 娟  编辑:史文虎  审核:张银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