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体教融合创新发展三年提升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豫办〔2022〕7号)、《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豫体〔2022〕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育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2025年,体教融合制度机制全面建立,全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明显向好,依据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数据明显改善。体育师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更趋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成长渠道畅通,人才梯队更趋合理,青少年体育运动氛围更加浓厚,实现一定时期内学生体质健康、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双提升”。
具体目标:
1.全区教育系统利用三年时间创建6-10所名副其实的省、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2.传统特色校要参加省、市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市级比赛力争前三名,省级比赛力争前六名。
3.陕州一高、陕州小学要在体教融合创新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陕州一高的排球特色要向初中、小学延伸,陕州小学的足球特色要向初中、高中延伸,完善梯队建设。力争打进省比赛前四名,并保持在第一梯队。
4.2025年全区各学校完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真正打造一批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省市级名校。体教融合创新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真正打造一批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省市级名校。
5.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探索开展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对口升学,开展相同体育项目训练,打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解决运动员升学难、体育人才流失、人才断档和出口不畅等问题。通过体教融合创新发展,为体育特长生升入“双一流”高校铺设特色通道。
三、工作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和活动全过程。在活动安排、器材设施的检查维护、活动内容及项目的选择设置、活动过程的控制等方面严格把关,制定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避免各类意外事故发生,确保安全。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形成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促普及的发展格局。
3.课内外与校内外相结合原则。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校内教育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外、校外教育资源,促进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
四、组织机构
为做好体教融合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区教体局成立陕州区体教融合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卫旭辉
副组长:白润成 杨新峰 靳苏茹 王志敏 王小波 朱宏伟 孙旭波
成 员:局机关各科室科长,各乡镇中心校、区直各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体局体卫科,张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学校也要成立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实施。
五、工作措施
1.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各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体教融合创新发展三年提升方案,明确体育特色发展项目,建立年级梯队,科学规范训练安排,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2年级按照每周4课时、3-6年级和初中按照每周3课时、高中按照每周2课时的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幼儿园保证每天室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加大体育教研力度,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环节,不断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常规,通过上优质课、观摩课等形式,为体育教师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技能水平,全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规范开展大课间等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和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模式,把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与行为修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与日常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相结合,与季节变化和学校实情相结合,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活动模式,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和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大课间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小结,学生参与全覆盖,不断提升活动质量,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丰富学校体育项目。各学校至少要从足球、排球、篮球三大球中选择一项为必选项,作为学校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并把选定的项目融入的各年级体育课,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全区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开展乒乓球、太极拳、武术、花样跳绳等优势项目,做到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
5.科学安排校内体育训练。各学校建立体育社团组织,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系统打磨技术,全方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各学校要保证体育特长训练时间。鼓励学生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学校建立田径训练队,引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推动校内体育训练规范开展。
6.落实体育教师待遇。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荣誉感,各学校要把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竞赛指导、体质测试等纳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课后延时服务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配足配齐教材、教参,落实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等待遇。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在优秀教师、名师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促进体育教师全面提能。
7.搭建竞技展示平台。学校每年要举办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真正落实体育教学“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形成教学、训练、竞赛完整体系,唱响学校体育文化。常态化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单项体育赛事,继续实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等。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为中小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竞技平台。
六、考核考评
1.区教体局根据《陕州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日常训练、校内外竞赛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每学年向局党组推荐一批体教融合先进学校或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2.各学校要把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纳入学期教学考核,完善体育平时考核数据,教体局实行学校体育工作抽查和抽考制度,每学年要对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纳入学校总体考核评价当中。
3.对获得区级及以上(含省市级)体育比赛的传统特色校和教练员给予表彰奖励,并给予一定项目资金支持。
附件:陕州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
陕州区教育体育局
2023 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