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玲,女,生于1975年,大学本科,中共党员,现担任原店中心学校六年级班主任,从教三十余年来,她以爱为桥,倾心教育,工作中严于律己、关心学生、团结同事、无私奉献。
张老师对学生严而有度,沟通有方,同学们都认为她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是亲密的朋友,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级管理上,张国玲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引导学生人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制定班规、目标,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营造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深受学生喜爱。
一、 用爱心点亮学生心扉
张老师所在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班上除了走读生,还有从各村镇来的寄宿生,进城务工子女,外省市学生等,学生来源复杂,家庭状况及教育背景各异。这些寄宿学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年纪尚小又出门在外,缺少有效引导和亲情关爱,有的在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理,致使他们心理十分脆弱,有的自卑孤僻,有的顽皮不羁。
为此,张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给他们耐心辅导,在生活上也给予更多关心照顾。多次带留守儿童看病,并叮嘱他们按时吃药,照顾他们饮食起居等,以促进他们尽早康复。路同学家远,家庭情况特殊,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冬季来临,她依然衣衫单薄,露着脖颈,张老师看了十分心疼,赶紧给她带来毛衣,厚外套,厚裤子,让孩子穿得暖暖和和的,张老师说这样她心里才感到欣慰。
班里还有一个樊同学,很聪明,自理能力也很强,可因为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管他,久而久之,这孩子养成了很多恶习,喜欢撒谎、打架、破坏别人物品。对于这样的学生,张老师没有放弃,更没有讽刺挖苦,始终坚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他,教育他。她留心观察,表扬他在学习上爱动脑筋,生活中心灵手巧,自理能力强,并安排他帮助别的同学,下课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利用好自己的聪明才智,好好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人。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和大家的认可,这个孩子变得懂事又热心。
为了住校的孩子有事情时能第一时间找到她,及时解决问题,张老师早上总是7:00到校,中午几乎没有回家用餐过。学生课间总喜欢找她聊天,兴奋地分享同学间和生活中的乐事趣事。她女儿说妈妈对学生比对她更有耐心,张老师笑笑说:“你有妈妈在身边,别的孩子妈妈不能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啊”。
二、 尊重和自主,让学生自我管理
新时代的孩子们自我意识很强烈。因此,在班级管理上,如果让他们感不到尊重,被压制,没有自主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就谈不上把班级管理好了。相反,如果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他们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
张老师以学校工作安排为依据,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学生人人建言献策,制定班规班法,商讨积分落实措施,明确分工,自我管理。做到“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这样,激发了每个同学的内驱力,让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了认真负责、勤奋进取、积极向上、团结有爱的班级氛围。
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张国玲能做到宽容和理解,不指责,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到改正办法并坚持督促、引导学生进行改正。这样的班级管理办法最终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赞誉。
三、 家校合力,携手共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尤其是留守儿童多的寄宿学校,要想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要善于和家长沟通交流,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消除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共同进步。同时,通过沟通,家长与老师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前段时间,张老师班里一个叫黄小业的学生,和另一个同学发生纠纷,做生意的家长缺少教育知识,平时比较宠溺孩子,喜欢包办代替,他偏听偏信自己的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张老师问清原由,耐心解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她让家长明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正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家长要做好榜样,遇事不冲动、不盲目,理性分析看待问题,做到妥善处理,引导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不但怒气全无,还大度退让,与对方家长握手言和,嘴里不断说着咱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素质确实是高。
是啊!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教育更是一场爱的修行,一场温柔的坚持,一种不变的情怀。岁月的溪流里,该庆幸遇见最蓬勃的生命,彼此成就,彼此抵达!